7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6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成效及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谢艳震 节能环保产业专班主任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晁 媛 节能环保产业专班副主任
济宁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
张 峰 新能源产业专班副主任
任城区工信局工业行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
黄广灿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科科长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班
去年8月以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企业攀登进阶、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全力推动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基础,摸实全市节能环保企业底数。针对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尚无系统性数据情况,走访统计、工信、发改、住建、水务等部门,多渠道获取企业信息,实地调研226家节能环保类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库,夯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底盘,为产业研究、企业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归集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企业197家,其中规上企业114家,2021年实现营收205.8亿元。这些企业包括水污染防治企业28家,大气污染防治企业21家,固废处置及资源循环利用企业36家,绿色节能建材企业58家,其他节能企业54家。
抓服务,高效推进企业攀登进阶。专班服务攀登企业40家,为加快推进企业攀登进阶,专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从抓核心人员、抓关键环节入手,会同市县两级要素保障组到企业现场了解情况、千方百计破解难题,截至目前,122项问题诉求销号120项,问题销号率98.4%。47个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海螺水泥9MW生物质气化补充热能项目等37个项目开工建设,美天为华高精度滤筒研发生产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1至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51.8%。企业质量不断提升,基尚建材、施卫普环保等8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企业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天河科技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海螺水泥等4家企业获批市级绿色工厂,现代恒大电气等2家企业获得省级质量标杆企业荣誉,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中心1家,市级3家,33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抓研究,明确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突出水污染防治、绿色节能建筑材料两条核心产业链研究分析,绘制产业链图谱,梳理出70个现有项目及产品,分析我市产业发展优势及短板,明确7个下步主攻方向,谋划了30个重点产品及生成项目。签约落地上海畅庆低温污泥干化设备生产项目、山东美琰水处理剂生产项目等2个补链延链项目,推动基尚建材年产40万立方米新型板材技改项目、海螺石灰石阶梯综合利用新材料项目等5个强链项目建成投产。
抓供需,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协同发展。针对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刚起步、规模小、产品本地化程度低等问题,组织召开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对接暨科技成果推介会,向我市企业推介5项环保技术,实现9个项目签约。与指挥部其他6个专班形成合力,搜集全市重点企业涉水、涉气、涉污治理需求238项,同时把目前归集的节能环保企业按照产品类型分成水、气、固废、节能等7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介,累计帮助海螺水泥、山东公用、水发达丰、安洁环保、膜泰环保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上下游供需关系和合作意向。编制《济宁市“济品济用”优质产品推介目录》,汇集全市435家企业优质产品,分13个领域定向推介,助力企业拓展本地市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抓创新,引导企业产学研深度对接。联合市产研院举办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助企攀登产学研合作中科院专场线上推介活动,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5个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推介,全市100多家节能环保企业连线参会,实现了欣格瑞与大连化物所、山东公用孵化器与青岛能源所等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公用环保集团引进上海硅酸盐所“全太阳光谱增强的三维石墨烯强化光催化氧化净水技术”进行测试,利用前沿技术为我市水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今年以来,攀登企业获批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
下一步,专班将进一步抓实抓牢“40+197”节能环保企业基本盘,实施“1+1+4”工程,以产业研究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深入推进企业攀登进阶、重点项目建设、优质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全力以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提升、跨越发展。
聚焦企业攀登进阶。打造节能环保“强企方阵”,2022年海螺水泥、济宁中联营收突破10亿元,3家企业迈入骨干企业方阵,海龙建筑、国屹新型建材等突破1亿元,13家企业进入高成长企业方阵,能泰水处理等5家企业升规纳统,40家攀登企业实现营收83.4亿元,同比增长18.4%,到2025年高成长企业达到25家,骨干企业6家,水发达丰营收突破50亿元,进入领军企业方阵。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联合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组推动项目手续加快办理,力争水发达丰绿色智能铸造共享经济产业园、天河科技矿山重型施工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海中环保工业固废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等9个项目早开工、早建设;33个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卡紧节点,加快能泰水处理、水洁环保、兴企建材、水发环境、格瑞水务等强链项目建设进度,年底前具备试生产条件,尽快形成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聚焦优质企业培育。靠上指导天和环保等11家企业申报高企,高企覆盖率达到65%以上,推动兴企建材与同济大学、施卫普环境与西安交通大学等技术合作,产学研覆盖达到90%以上,推动格瑞水务积极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嘉源检测等2家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平台,中达威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平台。
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节能环保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清单,对水污染防治上游元器件、中游膜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材生产装备、超薄隔热保温装饰材料、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环节开展靶向招商,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持续摸排我市企业节能环保需求,建立需求滚动清单,推动延链补链和本地化协同发展。
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专班
自去年8月份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成立以来,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专班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战略部署,凝心聚力、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加速项目建设,加强产业研究分析,建立“一企业一档案”,定期监测运行情况。切实为企业谋发展、解难题、制蓝图,逐步形成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应用带动新能源产业革新”的互动格局。
立足本土特色,谋划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形成了制定规划、优化产业链、服务企业“三步棋”走好助企攀登的工作思路。紧紧把握制造强市大环境,以助企攀登为切入点,对标“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新能源发展布局,精心谋划储能装备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发展“光伏+”工程,培育发电装备和绿色能源两个新增长极。锚定建设新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目标,大力培育“链主型”企业,串珠成链构建新能源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机制。围绕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绿色能源3条特色产业链,绘制特色产业链条图谱3条、储能电池材料等细分产业链条图谱20余条,初步形成了储能装备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收集国家、省、市新能源产业规划、政策等80余项,并形成《新能源产业政策汇编》。
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企业诉求。遵循市县一体、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市县两级问题诉求动态管理台账、建立及时响应机制。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助力企业,帮助46家攀登企业解决问题195条,新增银行授信8724万元、银行贷款7371万元,帮扶企业获得土地指标200亩,引进各类人才894名,促成本地产业链配套合同额3633万元。截至2021年底,46家攀登企业完成企业营收68.4亿元、利润4.48亿元。
夯实产业基础,紧盯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立中新能源锂电新材料项目,新风光电子变频器和无功补偿装置研发升级项目,浩威新能源20万吨铅酸废电池、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中北润良有限公司锂电二期项目,中科泰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截至目前,兴宇新能源400MW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改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
下一步,新能源产业专班在市制造强市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聚焦助企攀登,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强化大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协同发展向心力。形成大企业领跑、小企业配套的互动格局。以动力及储能电池研发制造为核心,重点培育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装备、发电装备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形成从材料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产业体系。引导促成圣阳电源、天安华力、益大新材料在锂电池负极材料,中科泰阳、中科富能、新风光电子在光伏发电、储能等方面加强产业链配套,形成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梳理产业政策,提升产业规模。通过抓惠企政策落实、畅通企业生产物资采购运输渠道、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等办法,支持企业开足马力,挖潜增效,以丰补歉。同时,多渠道向企业传达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决心,指导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多上快上新项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攀登企业营收的健康增长,重点支持圣阳电源、新风光电子、曲阜天博汽车、派智电子等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助力企业攀登进阶,促进新风光电子营收突破10亿元,形成圣阳电源、新风光电子2家骨干引领企业,17家高成长性企业的强企方阵。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协同做好要素保障。健全完善重点服务企业档案,坚持周调度、月分析,对重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对已开工的35个项目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强化要素保障及要素配置;对未开工的项目与企业共谋开工条件及状态,及时做好前期数据材料整理;对纳入省重大、省重点、省优选及市重点、市级挂图作战的13个重点项目做好跟踪动态服务,力争超前完成。
加强运行监测,提升服务能力。建立经济运行月分析机制,统筹企业的产销存、用电量和能耗等运行指标,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坚持一线工作法,每个月对46家攀登企业实行调研全覆盖,在现场与企业共同分析经济运行情况、项目难点卡点、政策申报节点等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各类工作机制与现场调研有机结合,形成与企业互动的良性循环,确保问题的快速解决、项目的快速推进、数据的科学上报。
发力产业创新,推动优质企业培育。“一企一策”梳理企业技术需求、潜在合作高校院所,积极推动未建立产学研合作的11家企业,寻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合作,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推动储能集成、电池管理系统、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发挥好驻企干部的岗位优势,切实推动落实增产增效、服务企业、宣讲政策、对接融资、拓展市场等工作,帮助企业做实优质企业培育的基础工作,在优质企业认定工作上做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中国山东网记者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
谢艳震
节能环保产业专班主任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当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和节能环保技术进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是市场空间巨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是环保“2+26”通道城市、南水北调重要节点城市,“十四五”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各项重点区域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节能减排需求不断增加。据预测,2025年仅济宁本地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就将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15%。
其次,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具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条件。我市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众多,拥有较强的配套加工能力。
三是政策支持有力,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坚实保障。国家层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里出台《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前列。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231+1”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也将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着力打造全国最重要的节能环保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和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先导城市。
齐鲁晚报记者
作为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19条关键产业链之一,请介绍一下目前水污染防治产业链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下步的重点发展方向。
晁媛
节能环保产业专班副主任
济宁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
从去年8月份以来,专班对我市水污染防治企业进行了深入摸排,目前我市水污染防治产业链现有企业38家,包括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企业20家,水处理药剂和材料生产企业11家,环境保护监测及运营服务企业7家。其中规上企业19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山东公用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城镇污水处理方面具有一定规模,欣格瑞(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工业清洗和水处理药剂生产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山东水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格瑞水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处理设备生产,金宇膜科技作为新落地的一个强链项目,即将形成年产500万平方米石墨烯增强水处理膜生产能力,能泰水处理、水洁环保水处理剂项目年底前将投入生产。
下一步,将鼓励水污染防治企业针对我市水污染治理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加强基础膜材料、膜组件等关键材料与元器件,膜生物反应器、农村污水治理一体化设备、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装置、高盐废水零排放等关键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新污染物治理、更高排放标准要求、降低治理成本等新型环保技术装备的首台(套)应用。实施强链补链工程,重点招引高性能水处理药剂生产及特种膜制造企业,提升中游产业链能级;重点招引玻璃钢膜壳、风机、水泵、阀门、输送机、在线分析仪表、人造沸石制造等企业,填补上游产业链空白。同时积极对接中科院等大院大所,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水污染防治前沿技术在我市应用落地,实现水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赋能。
济宁日报记者
能否将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做一下详细介绍?
张峰
新能源产业专班副主任
任城区工信局工业行业
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新能源专班始终坚持抓项目建设就是抓产业集群建设的理念,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2022年,新能源专班服务的46家企业共实施项目45个,包括技改项目22个、新上项目6个、对外合作项目2个、科技研发项目9个、数字化改造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80.2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0.20亿元。截至6月底,已开工项目35个,竣工投产项目6个,完成投资9.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36.6%。45个项目全部建成满产后,预计新增营业收入143.41亿元、税收11.60亿元。
新能源专班对纳入省重大、省重点及市重点、市挂图作战的13个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其中,立中新能源锂电新材料项目,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已获批;新风光电子变频器和SVG研发升级及扩产项目,厂房已经封顶;中北润良锂电池二期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和设备选型;中科泰阳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在调试生产线;兴宇新能源年产7800万支锂离子电池(18650型1.5亿Ah)技改项目一期,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浩威新能源20万吨废铅酸废电池、锂电池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制氧系统完成招标并签订设备供货及安装合同;纳鑫新能源新能源空调研发生产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辅助设施铺设安装;圣道天德智能环保气体绝缘柜生产项目已投产;北电电气年产800套智能高低压输配电设备及控制装置项目已投产。
济宁晚报记者
作为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19条关键产业链之一,请问目前专班在储能装备推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下步的重点发展方向?
张峰
新能源产业专班副主任
任城区工信局工业行业
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今年以来,新能源专班对全市储能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摸清了产业现状和产业布局。济宁市储能装备产业链目前有上下游配套企业32家,形成了以圣阳电源、中北润良等储能电池生产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2021年产业链规模50亿元,储能及动力锂电池年产能约1.5GWh。在储能装备领域,储能电池主要以曲阜市、经开区、微山县为主,电解液材料以金乡县、邹城市、嘉祥县为主,储能变流器以汶上县、金乡县为主,电池正负极材料以高新区、兖州区为主。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咨询国内知名行业专家,专班初步形成了济宁市储能装备产业分析报告,绘制了十余条细分产业链图谱,并结合图谱对我市发展储能装备产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梳理出20类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产品,并谋划了每类产品的延链补链强链的方向。
下一步我市储能装备产业将以圣阳电源、中北润良等储能电池、消费电池龙头企业为引领,围绕促进可再生资源消纳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集中攻关大容量锂电池、大功率变流器无线互联、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发展“低成本、高安全、易回收”的绿色储能技术;重点发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大力支持锂离子电池、储能变流装备(PCS)和电池管理系统的产业化,推进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等产业的专业化应用,引导本地企业在储能集成系统、能量管理系统方面的产研合作与项目招引,落地一批通信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换电站、基站备电、UPS备电等储能装备产业,壮大新能源储能装备产业链。
一方面发挥区域禀赋要素优势,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力度。加快推进各县区储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本地配套发展,大幅提升全市储能装备的集中度和知名度,推进全市储能装备业集群本地化合作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招商,补齐产业链短板。继续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引进一批产业关联的基地型、龙头型企业,形成核心层企业、配套层企业、关联层企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进一步补链、优链、强链,从而拉长补齐产业链,扩大储能装备产业规模,让储能装备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